山东省生态学会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英贤街19号
电 话:0531-86103386
传 真:0531-86103386
邮 箱:shandongecology@163.com

学会活动
中国海洋大学汝少国教授在塑料添加剂BPS毒理学研究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汝少国教授带领生态毒理学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IF=7.14)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F=5.71)Chemosphere (IF=5.10)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5.59)等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发表了系列塑料添加剂双酚S(BPS)相关研究论文,揭示BPS环境毒理学效应和健康危害

BPS作为塑料添加剂,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尿液、血液和环境介质中均频繁检出。BPS能从食品塑料包装迁移至食物中,通过饮食等直接途径或者地表水、室内灰尘等间接途径进入人体,随着其环境本底水平和人体暴露风险的逐年增加BPS毒性及其人体健康危害备受关注

生态毒理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以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为研究对象,首次报道了BPS可以转导VEGFR2信号促进斑马鱼发育关键期24hpf胚胎节间血管(ISV)48hpf胚胎眼表面血管(SOVs)72hpf胚胎肠下静脉丛(SIVP)过度出芽分叉,72hpf胚胎SIVP血管异位增生降低了动脉血流速度并抑制了卵黄脂质的消耗,导致卵黄脂质(96hpf)和外源脂质(15dpf)在病变部位的血管中蓄积,从而启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进程。该研究重要创新是跳出了普遍认为的环境污染物最先诱导血脂异常,致使脂肪在血管内壁蓄积诱发AS传统观念,巧妙利用斑马鱼胚胎-仔鱼模型,在国内外首次活体观察到BPS最先引起血管异位生长、分叉增加、血流速降低,提供了脂肪蓄积的场所而诱发AS。同时弥补了以往采用哺乳动物进行AS致病研究不能从胚胎血管发育开始活体观察的不足,为环境污染物致AS血管受损的初始原因和病变过程提供了新的认知。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该期刊在环境科学领域具影响力通常报道领域具有明显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另外生态毒理团队相关BPS毒理学研究工作,还揭示环境相关浓度BPS能够干扰糖、脂代谢,导致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相关疾病;通过甲状腺干扰继代传递影响子代个体发育等。

该研究团队的张晓娜副教授为以上论文的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王惟薇博士为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等研究经费的资助。

 

通讯员:张晓娜

相关链接:

http://dx.doi.org/10.1021/acs.est.9b07080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0.114535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7092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9.01.020

https://doi.org/10.1016/j.taap.2019.01.017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8.09.042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8.01.163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17.09.048

https://doi.org/10.1002/jat.3519

 


上一篇:青年学子李强赴阿尔伯塔大学进行水通道蛋白过表达转基因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生态学会在英国自然发表通讯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3山东省生态学会
鲁ICP备19051632号  技术支持:邦诺网络(bonpro.net)